中国文化精华管窥—儒家“仁”“义”智慧对人生成就的奥秘

撰稿人: 张甘池
11月22日星期六下午“剑桥中国文化践行研究会”和学联学术部一起合办组织了第一次讲座活动。该讲座由著名的国学大师及实践者颜爱民教授主讲,剑桥大学工程系教授社团指导老师石涌江教授和剑桥大学博士生学联主席刘秀云致辞。
在整个讲座之前,颜教授就他在湖南所创办的国学践行班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然后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入手,提出重视国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让中国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并引用汤一介的话表明民族的根基在于文化传统,只有在这个立场上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才能让整个国家民族有着良好的发展。
2
他表示评判文化是否糟粕在于它是否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当它和现时代产生了不相容,甚至阻碍到了时代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将它摒弃去除。反之,文化中超出地域性、时效性,具有普遍性的精华内容,我们就应该将它保存下来。通过对于中国文化精粹的解析,颜教授引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归宿。基于这个理论体系,他进而系统地讲解了儒家对于“仁”学和“义利观”的思想内容。
11
以《易经》中乾、坤两卦作为切入点,颜教授着重指出“仁”作为一个调控变量,可以让子系统(人)和母系统(天地)之间达成和谐统一。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物和人的和谐,也包括了性与命的和谐。他还指出,“仁”的基本内涵在于爱人,“仁”的外显法则在于忠恕,“仁”的践行方法在于克己,而 “恭、宽、信、敏、惠” 则体现出了“仁”的传统五德。他以曾国藩作为实例说明,从个人修养到治国平天下的运行体系中,仁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仁学”的基础之上, 颜教授又讲述了他对于儒家 “义利观”的理解。他认为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合乎“义”的私利是可以去追求的。我们需要用“义”来约束自己的取利行为。“义”和“利”是不可以分割的两个部分,我们只能寻求其中的平衡。
Picture1
讲座生动有趣,穿插了音乐、讲解和视频,持续长达4个小时,吸引了70多位观众,来自剑桥,牛津,伦敦,华威,苏格兰等全英各地,覆盖了学生,访学老师,当地华人华侨等各类群体。会后,同学们和颜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热切的交流,并在第二天的晚上圣约翰学院再次举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研讨会。该活动作为研习社的第一次活动,反响热烈,影响重大,为社团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