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学者。2007和2010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系学士学位和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航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6月入选剑桥大学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项目并与剑桥大学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Clemens Kaminski教授合作,开展发动机燃烧超快光学层析成像等领域的研究。2015年11月全职回国工作。迄今已在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多项重要的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2010年获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2013年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博士后会士、2014年获国际分析仪器奖Masao Horiba Award唯一提名奖,2016年入选国家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记者:蔡老师,您好,很荣幸邀请您做客我们剑桥学术部的《近距离》学术访谈专栏,作为我们剑桥的校友,您如今已经在机械与动力工程领域获得优异的学术成果。您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当初是什么激发了您对所研究领域的热情呢?在研究过程中您是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的呢?
蔡伟伟老师:其实产生兴趣的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些人天生就对某一方面比较感兴趣,而另外一种就是你擅长做什么东西,慢慢地你就会对它比较感兴趣。这个很容易理解:你擅长什么,它就容易给你带来成就感。越有成就感,你就越喜欢它,越喜欢它,它就能带来更多成就感,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我是属于第二种,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静,所以能静得心下心来学习。然后在慢慢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得越来越深入,然后由于时间的累积,你在这个领域的成绩也就慢慢的累积。喜欢,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当你做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时候,比如说你在某个小领域已经做到世界最前沿,那么你就始终想保持领先的地位,那么就会不断持续地付出。说实话,我在科研过程当中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困难。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也是一些脑力上的问题,并没有精神上的痛苦,反而是一种很享受很安逸的生活方式。当然了,当你在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时候,你会有一种很兴奋的感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者:那您当初在英国完成学业后,是什么让您决定回国发展?国内和国外的科研环境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蔡伟伟老师:我当时回国发展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在国内。我爸爸是非常传统的人,老党员。他觉得我在国内的发展肯定会比在国外更好,而且现在国内发展形势也非常好,有更大的舞台所以更应该回来。我也非常认可我爸的想法。国内的科研环境跟国外的科研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也不能简单的说是国内跟国外的科研环境上有什么差别,因为,美国跟德国跟英国的科研环境也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国内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科研环境上也会有差别,比如说,理科与工科的科研环境是不同的。例如北大工学院与清华的燃烧能源科学中心的教职工基本上都是独立PI,而在其他一些学校,比如说交大或者浙大,或者是华中科技大学这些大学,对于工科类的一些专业,都是德国的体制,就是一个大教授团队,下面有很多的副教授,讲师甚至是教授等等。但是在美国,都是独立PI。北大的工学院跟清华的燃烧能源研究中心,就是学习他们的这种体制。英国的体制跟德国的体制比较像,一般是等教授退休了之后,底下来的人才能晋升为教授。当然了,每个国家,在各个科研领域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因此我们现在有大量的资金投向那个领域,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突破。而这个领域在英国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因此现在对这个领域的科研资金投入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减少,而更多的是把资金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等领域。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财务制度,国内的财务制度比国外的财务制度要复杂得多,报销的流程也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方面的事。最后总结一下,科研体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只是适合各自的国情所发展起来的。当然了,中国的体制仍然可以借鉴国外的体制。
记者:您入选了国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那您一定有对千人计划的面试和选拔过程的心得吧?
蔡伟伟老师:千人计划有很多种,针对拥有博士学位的学生的话有三种。第一种叫青年千人计划,他依托的申报单位是国内的各大高校或者研究所。一般要求博士毕业之后有三年的博士后工作经历,在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这样的人,可以把简历投向国内的各大高校,如果他们觉得你申请这个项目有希望的话,他们就会把你的申请统一申报到中组部。如果你刚毕业,但是科研成果非常突出,就不需要三年的海外博士后的工作经历,这个叫破格。比如去年那位刷爆网络的剑桥硕士、牛津博士刘明侦。现在每年申报的人数大概有三千多个人,最后入选大概五百个人,所以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而且现在回国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申报的人数持续地增长。第二种就是创业千人计划,这个要求你在回国之后创业。当你的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申报这个创业千人计划。第三种就是金融方向的青年千人计划,要求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并且在国外的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理工科或者经济系的博士,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面试是有的,拿青年千人计划举例。刚才我说了,每年申请青年千人计划的人数大概在三千多人,而且申请的人数还在持续增长。每年青年千人计划的入选人数大概在五百人左右。总共分成两轮:第一轮是函评,你的材料会送到国内的十位专家评审手里。然后每位评审都会对你的材料进行评分,最后中组部会收集并统计这个评分的结果。最终的面试再淘20%到30%的候选人,剩下五百人左右。当然入选的具体人数每年都不一样。
记者:那我了解到您还发表过许多科研文章,您对做科研发文章有独特的窍门或者好的经验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蔡伟伟老师:当然了,想回国发展的话发文章是必须的。国内对文章的看重程度远远超过英国对文章的看重程度,但这并不是说英国对文章不看重,只是没有那么看重罢了。其实发文章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发好文章还是比较困难的。想回国发展的话文章的数量是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有几篇质量非常好的文章。不同领域对文章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生物领域,你想进入今年的面试,你至少要有《Nature》或《Science》的主刊。又比如对于工科专业,只要在本领域里最好的期刊发表论文就可以了。一般工科专业最好的期刊,它的影响因子一般只有三点多,四点多,甚至还有不到一的。因此也不能单纯的以影响因子来判别你拿到青年千人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专业。那么不同专业对于研究者本身的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比如在生物领域你要发尽可能多的好文章,你可能最需要的是细心和勤奋。正如施一公所说,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来说天赋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理论物理,需要非常强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专业,智商并不是那么重要,勤奋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具备了勤奋这个基本条件之后,你的科研选题还是很重要的。如果题目比较难,那你可能花个几年时间也没有任何成果。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在你选题正确、自身勤奋的基础上,怎么样能够最高效的发表论文。我的经验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写作。首先要善于总结,把你做实验的结果不管好的坏的,都要把它整理到PPT里面,那么这些结果就成为了你论文里面的论据。第二要善于思考,从这些论据里面的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论点。最后你有了这个论据和论点,你要学会写作。当然了,这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你从结果出发,来总结你的论点。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从你的论点出发去寻找你的论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提出一种假设,然后通过做实验去得到论据来满足你的假设,这种目的性非常强,也就非常高效。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访谈,那最后您有什么话想对学联的同学们说的吗?
蔡伟伟老师:赶紧学成归国吧,国内的世界更精彩!
2016-11
总策划:张岑,姜三杰 记者、撰稿:仲可婧 顾问:刘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