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几维―科学与哲学视野下的记忆、认知及思维

生命如何产生,大脑如何思维,是生物学最根本的两大问题。在一个体系内内能自我复制,是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主要区分点。而当这个体系进化到最高级层次后,便为思维的产生提供可能。
思维,是伴随着人的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而来。因而,在科学并不发达年代,思维是个形而上的问题,主要由哲学家在社会层面进行探讨。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思维的生理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手段。随着卡加尔神经细细胞四大定律的提出,现代神经科学便在单细胞,多细胞网络层次建立起来。思维的基础部分:感应,传递,记忆,控制,也在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深刻阐释。而思维的真正核心,也即“困难问题”――自我的感知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在现有的科学体系内仍难以进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或许需要对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即以客观事实为唯一标准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是否能够分析阐释超脱于物质存在的思维。而这涉及到如何在科学研究范畴内定义思维,即是否存在一个形成自我意识的物理载体(如视觉的物理载体是眼睛)。推而广之,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思维,生命如何从只有感受器的低端物种,进化到有大脑的物种,再进化到具有初步思维能力的猩猩,最后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而这,也必然将人的社会属性(思维形成的社会学基础)和自然属性(思维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去揭示思维的本质。
本次科学文化沙龙,以思维的神经学基础为引子,介绍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信息存储(记忆),抛砖引玉,与大家共通探讨思维的多重性问题――思之维度:
1. 思维产生的基础条件是什么,记忆吗?
2. 记忆的产生有赖于生物体结构的改变,而自我感知呢?
3. 社会劳动是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必经之路?
4. 以有限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载体的思维是否无限的?

活动名称 思之几维―科学与哲学视野下的记忆、认知及思维
活动时间 12月9日, 周日,6pm-8pm
活动地点 Plommer B, Wolfson College
报名方法 发邮件至ml600@cam.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