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第三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千人计划"青年邹旭东教授

在新一期《零距离》中,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邹旭东教授做客我们的节目,为大家讲述他在传感技术领域的学术经历,并以他的亲身体验向大家介绍中英两地的科研环境异同。
 
嘉宾简介:邹旭东,1986年11月生于青岛市,入选中组部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微电子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工程系(微 系统专业)。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剑桥大学”纳米科学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微机械谐振器,谐振式微惯性传感器,振动式微发电机,射频微机电滤波器、振荡器以及微机械加工工艺开发等研究。曾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十佳毕业论文”奖,2012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荣誉。截至目前,部分学术性研究成果在MEMS领域内顶级期刊及顶级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多次获得会议优秀论文奖。在高精度微惯性传感器领域已申请5项国际专利(1项授权)并与瑞典Silex Microsystem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一套专用微加工工艺流程; 上述科研成果引起了英国石油公司和剑桥大学的极大关注并由双方共同出资于2014年成立 Silicon Microgravity Ltd 以进行产业化推广。在英留学期间曾任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执行委员,组织成立全英北京大学校友会并长期担任执行理事。目前担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

 
记者:我了解到您在传感技术领域有长期的研究,您能谈一谈是什么激发了您对该领域的兴趣吗?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方向。
邹教授:我之前在北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射频微机电系统(RFMEMS),高精度传感器领域主要是我在剑桥开始的研究方向。当时我向导师表达了想要从事更面向应用的研究方向的意愿,后来他就推荐我研究这个课题。其实这两个领域有非常多的共性,都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
 
记者:您目前的研究成果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邹教授:我研究的是高精度微小型惯性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是通过测量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积分后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运动轨迹。这类传感器应用广泛,比如可以应用在地质学上的油气勘探。民用市场在未来会得以拓展:比如无人驾驶、室内导航(如果传感器的精度足够高的话)。
 
记者:您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邹教授:我比较幸运的是没有遇到过技术方向以外的困难,技术上的困难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的,我觉得也不能称之为困难。所以我觉得我的科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一直很专注于这个研究方向,因为我认为这个领域在近十年内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记者:您北大毕业后来到剑桥读博士,之后选择回国发展,那么是什么吸引了您回国发展的呢?中、英两地的科研环境有哪些异同?
邹教授:回国的原因和当时我在剑桥选课题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我希望我做的事能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中国现阶段(特别是物联网)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是很大的。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对硬件的需求应该是远大于英国的,因为英国主要是以虚拟经济为主。关于科研环境的异同,我觉得中国的科研环境节奏比英国快,这和我们社会发展、人们工作的节奏也有关,所以在中国比在英国忙碌很多。有时候我觉得科研工作者也应该静下心,慢下来仔细想一想一些科研上的问题、职业上的规划。
 
记者:您对想要回国发展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吗?
邹教授:回国发展对于科研工作者是有两重意义的,一方面事业发展可能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我觉得在实际做出选择时还需要兼顾家庭亲情方面的因素。现阶段我觉得是海外人才归国的窗口期,国内相关政策都很好—国家很关心爱护青年人才,也给了我们很多发展空间。